欢迎访问湖南警察学院 后勤管理处   
学校首页
后勤管理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指南 > 基建维修服务

高校基建|当代校园建筑十大设计趋势

发布时间:2018-03-23 12:00 作者:admin

 

    当代学校建筑显现新的发展趋势。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不仅为更为卓越学校的规划与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为学校的革新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建构主义、服务卓越学习、基于证据的设计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等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当代学校建筑设计显现出十大方面的基本趋势。

1

赋予建筑以教育灵魂

  学校设计正在形成“先有教育,再有课程,后有建筑”的全新规划流程,重视“教育灵魂”系统“植入”建筑之中。在实践中,学校设计日益重视“学校建筑规划设计定位任务书”的领导地位与奠基性价值。以教育学者、校长和师生代表为主体,通过“任务书”深入研究与建构未来学校的“教育学”,“任务书”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功能需求与内涵特色分析,并转化为具体的空间规划。本质上要解决构建何种学习环境的问题。显现的核心主旨是如何从“教”校真正变为“学”校,以及规划学校独特的内涵与品牌。

    以本人主创的杭州大关中学新校区为例,拱墅区教育局在建筑方案招标之前,专门留出三个月时间,委托课题组进行学校定位问题的专案研究,不仅凝练了“敦本务实,弘毅致远”的新校训,而且以此统整学校的办学价值观和特色,并创造性地提出专门规划建设5000平方米的STEM教育中心,这将是全国第一所STEM建筑空间与课程有机融合的学校。
杭州大关中学效果图

2

面向多元学习的教育建筑综合体

    伴随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特别是学校教育活动从传统“授受式教学”向“建构式学习”转型为标志,传统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学校空间规划日益捉襟见肘。教育建筑综合体”模式,日益成为新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新探索方向。教育建筑综合体是综合化、集约化、高效化,各种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有机建筑。其重大意义在于,综合体“重构”了传统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规划了较为完整的多功能学习空间,形成了更为统整、多元、高效、有序的复合育人空间,有利于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能力建构。


    在江苏苏州,2015年9月刚落成投入使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苏州湾外国语学校,笔者在国际部教学区的规划中深入整合了这类思想,在一幢教学楼里实现了对学生人文学科教室、科学学科教室,多类型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空间,以及休憩、展示空间的综合化布局,不仅极大优化了育人空间的平面布局,而且为学生的多元学习任务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
苏州湾外国语学校效果图

3

加强合作与共创空间

      面对复杂多变知识社会的挑战,儿童能力培养的重点已不再是传统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的“3R”领域,而是更为关注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決(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沟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合作共创(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的“4C”能力培养。合作、共创空间的规划设计,致力于建构促进4C能力培养的环境。不论是普通教室、实验室等正式学习空间,抑或是学校走廊、门厅、图书馆等非正式学习空间,皆需要重新思考空间的布局、功能、设施与资源的提供,是否具有共享性的合作学习区,是否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对话与分享中实现4C能力的建构。


      图书馆是合作、共创空间最需要革新设计的空间,它也是整个学校设计中最需要革新设计的空间。需要从“安静”、“自学”、“重藏”转变为充满学习激情的“共同学习区”。学习环境舒适,资源丰富易取,馆内能提供多层次的个别化、小组、大组学习空间,以及各类基于项目、资源或问题的学习空间。本质上,优质的图书馆应当是能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例如,英国彼得伯勒市的托马斯·迪肯学校(Thomas Deacon Academy),在教学楼的中心区规划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共享学习区,配置了多种类型的合作学习空间,可随时满足本校师生的合作共创性学习需求。

多功能图书馆

4

开放、灵活、专业的学科教室

    学校建筑特别是学科教室的开放、灵活与专业化设计,规划更多的弹性、多目的空间,成为新学校空间应对不确定的教与学需求的设计大趋势。引入开放的“班群教室”设计。由人文教室、科学教室、拓展学习区、教师服务区等功能空间,共同组建形成一个“学习簇群”。教室之间的隔墙是灵活的甚至是完全拆除的,师生完全可以依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适宜的学习空间。其次是替代“标准化教室”,引入“全学科教室”的设计理念。围绕具体的学科教学,配置专业化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专业学习资源,规划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为具体学科的高度专业化教学,提供全面保障,每位教师有了固定教学场地,而学生则是选课走班学习。

 
    在日本,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校重视教学空间的开放灵活设计,引入“教学群”的设计概念形成“班群教室”,拆除了教室与走廊之间的实体墙,替代之“移动隔断”,并将走廊设计成为了共享学习区。在美国,传统的普通教室已大量消亡,更多的是能满足选课走班需要的学科专用教室,强调学习空间的专业化。在中国,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代表的一批中小学校,建设学科教室正成为积极探索的方向。
日本开放式教室

5

建筑选择性地超越“标准”

    近现代以来,伴随教育的普及化和质量提升需要,学校建筑的设计日益死扣标准。不论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抑或是中国,政府都有针对学校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强制性“规范”,并作为建筑方案审批和学校等级评估的主要依据。应当肯定,这类“规范”可有效保障学校建筑的“合格”质量,但未必能“充分”反映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需求差异,当然也很少能“达到”作为优质教学空间的更高需求。面对全球优质学校建设浪潮,建筑基于“标准”并有选择性地超越“标准”,是学校建筑设计的新要求。超越“标准”,实施功能空间的个性化配置。

 
超大面积教室

    超越“标准”,实施功能空间的个性化配置。每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内涵特色和育人目标不尽而同,在保障各类功能空间及设施标准化配置的前提下,围绕学校的个性化需要有选择的增配,如各类专业实验室、实验剧场等,例如北外苏州湾学校设计了中国第一个服务中学生表演艺术探究的“黑盒剧场”。中国教室的设计尤其要超越标准,60-70平方米左右的标配面积,已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更多的设计方案采用90平方米以上的大教室,如苏州工业园区新校园项目的90方大教室。此外,建筑空间的发展性预留,则被越来越多的认可,以灵活空间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需求。
 苏州湾国际学校 黑盒剧场

6

空间整合智慧科技

      信息通讯技术正以全所未有的变革深刻地影响学校教育体系,对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走向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自媒体、移动学习等众多创新理念和技术,不仅改变了教育的传播媒介,而且颠覆了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教育。毋庸置疑,信息通讯技术为更高品质、更为经济高效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校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全面整合有价值的信息通讯技术,创建“智慧学校”,实施“混合学习”已是大势所趋。


      美国芝加哥公立特许学校英曲思科学校(Intrinsic School),为7-12年级的学生规划了大量的“吊舱”每个舱室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可满足个人或小组写作学习,而且室内“海岸线”式的工作区域提供个性化的在线学习服,包括云课本、网络学习工具和在线课程等。在中国,位于杭州下城区三塘地块的九年一贯制国际学校,项目把建设“智慧学校”成为建筑规划方案的统领设计思想,并对校园智能弱电实施专案项目设计。

   智慧教室

7

舒适富有吸引力的场所空间

    富有吸引力,是要创新学校建筑形象。新建学校的形象正由具有“明显特征”的学校建筑向不像“学校”的新学校建筑加速转变,学校立面日益富有艺术表现力和空间吸引力,甚至成为一个地区的地标建筑,典型的如江苏无锡市的蠡园中学新校区。新近投入使用的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也是这类趋势的新探索。蠡园中学新校区效果图 

      信息通讯技术正以全所未有的变革深刻地影响学校教育体系,对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走向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自媒体、移动学习等众多创新理念和技术,不仅改变了教育的传播媒介,而且颠覆了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教育。毋庸置疑,信息通讯技术为更高品质、更为经济高效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校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全面整合有价值的信息通讯技术,创建“智慧学校”,实施“混合学习”已是大势所趋。


国学馆

8

成为社区的文化与价值中心

    学校日益融入社区并成为社区的文化与价值之源,社区则为学校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公立学校是他们社区的心脏,在最为重要的本地公共设施中,学校的作用比教堂和医院的作用至少强5倍。伴随学习型社会的来临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彼此的支撑作用日趋明显,呈现“学校日益社区化,社区日益学校化”的综合趋势。学校不仅是社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也是本区居民分享个人兴趣和专长,实践终身学习的文化空间,学校日趋成为社区的中心。一些地区如台湾、日本,不少学校甚至取消了学校围墙,例如台湾政治大学附中,以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完全融合。近年来,通过引入高品质学校,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和社区价值提升的关键战略,如杭州时代小学天都城校区、美国北波特兰市新哥伦比亚社区的罗莎公园学校(Rosa Parks School)。


杭州时代小学效果图
9
打造绿色可持续校园     
 

      当代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与能源危机,中国的挑战尤为严峻。作为公共建筑中占很大比重的学校建筑,践行绿色可持续设计是历史担当与大势所趋。学校建筑引入绿色可持续设计观,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积极整合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规划设计,实施“绿色学校”评估。设计的核心要旨是以学校建筑全寿命周期为考量,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全阶段,灵活运用各种绿色技术,例如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线,并减少冬天及夏天的冷热负荷等被动式节能策略,以及本地建材、地源热泵、“海绵”地面铺装、中水利用等策略,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美国杜克大学刚投入使用的北京四中房山新校区,以开放、绿色与对话交流为核心设计理念,带着探索性的“仿生学”用意,将学校空间隐喻为“根茎”体系,强调通过学生真实的绿建筑体验,告诉一代代年轻人要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是中国国内第一个通过“绿色三星”认证的中学建筑,项目运用了降低能耗、被动式绿建筑设计,如地下空间的“调温效应”、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手法,以及重视节材、节水等方面的设计。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10

空间富有人性关怀

    学校建筑服务全体师生与公众,建筑设计更重视客户导向,强调“以人为本”。全社会日益认识到学校不仅仅服务于正常人群,而且是拥抱所有人的“全纳学校”,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学校空间的设计不应该是只关注健康人群的“霸权”设计,作为社会公平重要基石的学校教育,空间的设计必须多一份关注弱势群体的视角,强调促进公平的“弱势补偿”原则,因此也必须多一份人性化设计。
    杭州白马湖心理咨询室学校建筑空间设计的人性化趋势,首先是要重视空间的“全纳设计”,专设资源教室,实施过道、厕所、门禁、停车位和电梯等空间的系统化无障碍设计,甚至是全纳化设计。其次是更关注空间的“两性平等”,特别是增加女厕所的规划面积和坑位,并专设女生专用的运动空间,这方面的典型范例是杭州大关中学新校区项目。此外,更为重视建筑的“安全性”与场所的“安全感”,通过建筑结构、用材、安全导引和装置、空间高透可视等途径,提升空间的安全品质。
杭州白马湖学校休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