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警察学院 后勤管理处   
学校首页
后勤管理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公告公示

中外高校后勤服务比较

发布时间:2007-07-12 12:00 作者:潘文庆

 
 
 
    我国高校后勤改革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起步,至今已走过20年的历程,正处于社会化初创阶段,朝着社会化的方向步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国外有许多不同的做法,本文就中外的做法作一些比较。
    一、从社会大环境上看:国外高校具备了后勤社会化的基础和市场机制。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及重视,有严格的法律对其实行监督,由政府对其进行宏观的调控,但不干预其经营活动;我国的社会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完备,社会还没有担当起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主体责任。后勤社会化的立法及诸如税收减免等有关政策问题尚不清晰,为高校后勤服务的有关法规尚未出台。
    二、从管理机制上看:国外的高校后勤服务大都与大学本身相分离,实行企业化管理。我国高校经过20年的改革,从最初的单项定额承包制到经费综合定额承包制,从“小机关,多实体”制到“一体两制”、“公司制”的尝试,多数高校的后勤没有真正脱离“学校办社会”的模式。
    三、从运行模式上看:国外的高校后勤服务多为收费制,有偿服务。它们取得了社会多方位的支持,有相当部分的服务工作由社会经济实体承担,后勤服务市场较为完善和活跃。由于国外的高校后勤服务大多与学校分离,独立自主,甚至采取集约化经营、连锁式服务,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利用上都能有较好的配置。与我国相似的是,有些国家的高校会给予后勤一些优惠支持,但多数要以“优惠”回报师生为前提。我国高校后勤长期以来经费来源单一型、服务福利型、消费封闭型地进行运作,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致使后勤市场条块分割分散、资源配置和服务结构不甚理想。
    四、从运行经费上看:德国的“大学生服务中心”,其财务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经费由联邦政府共同拨款投入,实行公开补贴,投入充足(一般各大学生服务中心由政府投入的各项补贴占运行经费的20%左右,建房和改造需另拨经费)。我国的大学不论规模多大,绝大多数学生住在校内,在校内食堂就餐,教职工住房也全部由学校负责解决,交通、通讯、环卫、绿化、医疗等全部由学校包下来,致使大学办后勤,后勤办社会。与此同时,“福利型”性质及伴随而来的不讲效益的片面意识,使服务成本高,浪费大,导致后勤服务运行费用在整个教育事业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大;另一方面,这几年随着各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经费又不足,教育经费的供和求这对矛盾显得更为突出。由学校拨款的后勤运行经费平均占教育事业费用的比例在15%以上,个别高校高达40%左右。同时也由于高校“办社会”,使得高校非教学人员偏多,导致高校后勤运行成本长期居高不下。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后勤在积极探索、努力改革,取得了成绩。例如,上海高校后勤日常运行费的30%-50%通过多渠道“创收”解决,减轻了学校负担,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五、从思想观念上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观念比较成熟,因此有偿服务的概念较为普及;而我国高校师生仍崇尚无偿的、福利化的后勤服务,缺乏接受校园生活后勤市场化、有偿服务的思想承受能力。其次,国内高校后勤部门缺乏外国后勤服务的竞争意识,“小富即安”的小生产意识和本位主义观念,使有的学校后勤对资源共享、产业化、规模效益缺乏兴趣,影响了后勤社会化的积极推进。
    由于中外国力、高校管理体制、办学规模、条件设施和消费水平等有很大不同,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与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的高校后勤工作要从我国国情、地情、校情及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社会化道路。